余 颖 || 南京师大附小:以系统变革重塑学校生活
导读
为实现师生学校生活的重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坚持系统思维,抓住作业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做好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提升,推动学校综合治理和系统变革。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必将带来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教师教育生活的系统性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师生在校时间长了”“校内课程及资源要求更丰富了”。如何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乃至社会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面临的急迫挑战。学校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抓牢“牛鼻子”,实施综合全面的治理,才能让重塑师生学校生活的美好理想成为现实。
作业变革为支点,课堂变革为关键
1. 以“轻负高效”为追求,推进作业整体改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京师大附小”)沿袭斯霞老师对于“轻负高效”的一贯追求,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轻松而不失挑战、全面而不乏创意、认真而不缺实效地学习”,学校以作业改革为主要抓手,遵从“系统设计、专业引领、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推进作业整体改革。我们从制度规范出发,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业管理制度》等逐渐推及到各项工作指南,用精致化管理促进教师从制度遵守走向教育文化自觉。
其一,协同严控时间。早在2017年,学校就在“微校+”管理平台开设了时间打卡模块,通过家校协同的信息无缝对接,助力学生的作业管理及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结合“双减”政策下书面作业基本在校完成的改变,我们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协同管理小组,每日统整各科教师所有作业项目,由班主任把关,根据作业速度中等水平学生的校内完成情况,即时进行学生作业的协调、修正。同时,学校将家庭学习生活自主打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和家长,通过数据定期反馈和“星星榜”的宣传,促进学生的日常改进,提升家校共育的联结度。
其二,深化作业设计。学校通过大组研修等活动带动作业结构、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化,开发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多类型、适切性作业,体现作业设计的整体性、稳定性与层次性。例如:日常作业聚焦小研究、小游戏,实现学科作业的研究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和融合;寒暑假作业改变假期做题的机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阅读、运动、科技、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与研究,让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其三,定期作业检查。教学部门组织学科责任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定期研讨作业形式与内容,对学生作业的来源、设计、批改等情况行使有效监管。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作业展评和问卷调查,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规范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行为。
2. 从理解儿童出发,建设“召唤生长”爱的课堂
在学校教学系统中,作业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但实现轻负高效的主战场仍在课堂。课堂的系统性变革是一场持续的、内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南京师大附小十多年来以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的“三小”学习方式落实为抓手,“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由试点班先行逐渐普及推广到全年级、全学科,进而由变革学习方式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场域个体之间的融通、关联,实现文化品格的深层探寻。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实验突破、全员卷入、从样式到生态的渐进式过程。当下,我们基于前期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以“召唤生长”为特质的爱的课堂,以“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儿童的力量生长儿童、为了一切儿童”的儿童观为前提,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旨归,为师生共同创造学习生活,共同维系和提升积极的教学关系,在尊重、赏识、支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从理解儿童出发,明晰儿童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在儿童身心迅速发展、个性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学校教师要理解儿童丰富的情感需要、强烈的朋辈交往需求以及对新知“天然的好奇”,呵护儿童自我生长的内在动因,通过理性引导与情感支持,促进儿童更蓬勃的生长。二是为支持儿童生长,建构教学策略与样态。我们努力用属于儿童的方式,属于成长的方式,建构富有召唤力的教学策略和样态。教师以“三小”学习方式为教学实践关键,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努力为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三是努力创设竞争与合作同在的赏识环境。南京师大附小致力于培育会倾听、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的附小儿童,支持学生在研究中探索,促进其“可能性”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从“尊重、赏识、支持”三个方面设定20条标准,指向理解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动力、鼓励多维互动、支持学力提升等,促进教师明晰建构召唤性课堂需努力的方向。
评价机制为泵机,增值激励为旨归
评价即导向。着力生长、关注每一个人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评价,应该以诊断为基础,以激励为方式,以增值为目标。学校教育场域中的“人”,应包括教师与学生。
1. 尊重成长规律,支持儿童自主生长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应尊重其成长规律,以多种方式描摹儿童生长,鼓励儿童彰显生长的独特性,以评价激活、张扬儿童原初的心灵,保护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爱好,激发潜力,促进改善,支持他们自主、自然、自由地生长。
其一,创造润泽的评价环境。在“轻负高效”的追求中,南京师大附小避免对学生进行“筛选”和“甄别”,而是通过建立关注过程与增值的评价标准,从创造心灵联结的角度,建设润物无声、温和友好的教育评价生态。指向过程和行为的表征指标,让评价成为“与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温和引导,营造了让儿童免于恐惧、安全感满满的评价环境。
其二,开发多样的评价工具。南京师大附小以评价深化交往互动,用理解儿童的方式描述儿童的生长。课堂学习过程、项目化学习、寒暑假主题研究、访学营、阅读银行任务、运动睡眠等都设有线上平台,记录儿童真实的生活“印迹”以及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的交流与评价。同时,学校充分考量校园生活场景的特点,搭建“童心大剧场”留言板、“红豆荚”工作手册记录、“小南狮美镜头”“小南狮风采秀”等线下评价渠道,催生积极向上的校园能量场。
其三,设计开放的多元评价。我们力图从评价主体到评价过程涵盖方方面面,从关键能力、学业水平、学习习惯、阅读与运动、生活习惯、时间管理等多方面构建指向儿童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儿童的不同闪光点被“看见”并获得激励。开放多元的评价成为家校共育的联结点,成为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着力点,成为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推动力。
2. 尊重专业性,培养新时代“斯霞式”好教师
对于教师而言,尊重教师的专业性,肯定其在专业上的成长与改进,肯定其在团队中的专业贡献,是以评价促进教师成长的重心。学校以斯霞老师为楷模,凸显“童心母爱”的价值追求,建设“传承发展、实验创新、协同共生”的新时代“斯霞式”好教师团队,在团队文化中促进每一个个体活泼泼地生长,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大爱心、高水平、有格局”的新时代“斯霞式”好教师。为此,我们聚焦专业与价值进行教师评价的校本化探索。
其一,举办“斯霞年度人物”评选。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斯霞式教师”的评选,学校还依据“师德高尚、榜样示范、业务精湛、业绩突出”四个方面举办“斯霞年度人物”评选。截至2020年底,七届斯霞年度人物评选共计产生36位“斯霞式教师”。每一位“斯霞年度人物”候选人都能成为代表学校教师形象和价值追求的一面旗帜。
其二,描摹理想教师形象。“微校+”平台的“师爱印迹”模块包括“心怀大爱”“精于日常”“醉心教育”“深耕课堂”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包含三个项目(如“心怀大爱”板块包括“家国情怀”“热心公益”“亲近自然”)共计12项。借助大数据平台,学校以日常伴随式记录,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让教师进行自我跟踪与评价,以年度报告的方式为每一位教师描摹现阶段的“长”与“短”,引导教师扬长避短,并拓展教师形象建设的研究空间。
其三,开展“童心培育”智慧分享。每学期,学校都以“童心培育”智慧分享的形式让大家在回顾工作的同时,撷取最具个性、最有成效的教育或教学亮点,通过学科组、年级组交流,最后在全校大会上展示,专家现场点评,全体教师参与评价,评选出当期的“童心培育智慧奖”。“童心培育智慧奖”在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催生彼此的学习启发和借鉴,从而使教师更具生长力。
价值认同为起点,协作运行为路径
1. 在讨论中凝聚共识
“双减”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与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价值定位和导向的明晰认识,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此,我们聚焦“双减”政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为什么“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为什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为什么课余时间要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为什么要“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按时就寝”?这些讨论引导教师和家长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未来建设者核心素养要求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具体要求背后的价值导向并明晰各自努力的方向。
我们相信,一旦家校双方都明确“书面作业基本在校完成”等举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是为了让儿童有更丰富、更真切的生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及学校也提供更加聚焦过程、看到成长、引导增值的教育评价及发展机会,那么,影响学生成长的各方必然能以淡定的心态着眼长远,与成长无益的压力和过重的负担也才能够真正减下来。
2. 在协作中整合力量
“双减”是“减负增效赋能”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跨越。这对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学习生活的科学性都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凭一己之力必然“独木难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通过共同体建设,推动教师破学科壁垒、拓专业视野、增实践技能,在团队中“协同互助共生长”。
其一,指向协同的共同体。学校着力级部自然共同体、学科自然共同体的组建,以级部或学科形成研究主题,营造教师合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集体汇谈、研讨交流、实践改进、经验总结,为教师搭建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以更高效的方式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其二,指向阶段性成长的共同体。我们组建新教师入职团队,设定新教师培训课程,通过“附小史话”“班主任和德育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科教学”“新闻报道”等课程的设置,帮助年轻教师入格,对教育葆有美好的憧憬和梦想,成为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的附小教师。我们按职龄组建“附小未来1班”“附小未来2班”,以班级管理的形式,依据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共性问题和发展目标,确定相适应的培训任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让青年教师在互相比照与借鉴中彼此启发与促进。
其三,指向创新的共同体。学校加强项目团队等异质组成的团队建设,通过明确“全科阅读团队”“德育课程团队”“爱·实验团队”“爱·游戏课程团队”“校园文化建设团队”“乐评嘉年华”等项目团队的研究目标和阶段任务,寻找团队差异性资源的最大化运用,发挥跨界组合效应,完成具有前瞻性、实验性、创生性的研究任务。
南京师大附小除了着力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提升,更是打开“围墙”,努力建设家校社协作的育人共同体。为此,我们以“让爱住我家”共育课程开发为切入口,以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为准则,以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满足家长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完善家校社合作共育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教育的参与作用,开发并实施面向全体家长的普适性课程和满足部分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努力打造支持学生成长的家校共育生态场。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及校本课程内容,我们挖掘高品质的校内外课程学习资源,努力构建立体多维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共育的新范式。
姚训琪 | 华南师大附中:以“自华教育”赋能百年老校高位发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